原标题:16位从钢铁行业走出的产业女工找到职业发展新方向,共同托起养老生命线(引题)
从行车工到护理员,“我们选对了!”(主题)
解放日报记者 王海燕
她们曾是飒爽英姿的宝钢行车工,在高空中操控庞然大物,每天吊运几百公斤重的物料。而今,她们转型做养老护理员,照料老人起居、看护老人安全、协助老人活动与康复。
经过几年磨炼,16位从钢铁行业走出的产业女工,在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市三福院”)找到了职业发展新方向。
“全都能做”
“我在钢铁行业工作了十多年,每天都是在十几米的高空中度过的,工作时高度紧张。”“75后”何洪菊向记者比画驾驭行车时起吊、运输、放下的动作。“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这个工作不可能长久地做下去,那我还能做什么?”步入不惑之年后,何洪菊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
2019年,市三福院招聘护理员,何洪菊和其他4名行车女工报名后顺利入职。那一年她43岁。
“20年前,当我第一次爬上三层楼高的行车操作室时,内心是恐惧的。转行后,当我第一次为老人清理排泄物时,内心是抗拒的。”何洪菊说,当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自己的双手不由自主地抗拒,心理调试了几秒后,她终于伸手处理。
较之排泄物,老人的离世是更大的考验。去年一个夜晚,有位老人突发疾病,医生竭尽全力也没能抢救回来。正在上夜班的何洪菊看着自己朝夕相处、精心照护的老人离开人世,万分悲伤。可作为护理员,她的当务之急是为遗体更衣。“帮老人更换尿布我不怕,脏活累活我也不怕,可这件事我真的怕啊!”此时,何洪菊想起了她第一次鼓足勇气攀上十几米高的行车操作室时的情景。“做好一件事的首要条件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何洪菊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为遗体进行更衣等操作。
“工匠传人”
2016年,钢铁产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产业工人们开始面临转型发展和就业选择的双重压力。何洪菊的转行带着几分“偶然”,而同为行车女工的付海艳却是有备而来,“我觉得养老行业发展前景不错。”
2021年,为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付海艳开始备考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证。对于仅有初中文凭的付海艳来说,大量的养老护理理论知识和实操技术如同横在眼前的一座大山。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她如愿以偿获得证书,并于2023年9月入职市三福院。
因为是“带证入职”,且有不俗的面试表现,付海艳得到了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工匠、市劳模黄琴的关注。入职仅一个月,她就被黄琴收为徒弟,成为“黄琴工作室”的一员。在工作室,她跟着师傅学习如何进行高效护理、如何与老人及家属有效沟通等,专业技能快速提高。师傅有时会“查岗”,在一旁观察她为老人翻身的动作是否标准,再逐条指出动作的疏漏点。在黄琴的带教下,付海艳迅速成长,成为所在工作区域的业务骨干。
“像亲人一样照护他们”
从钢铁企业转行到养老机构,虽然两个行业的专业技能截然不同,在转行6年的何洪菊看来,两者都需要责任感、耐心和细心。
“你面对的是一群老宝贝,他们把我们当作亲人,我们也要像亲人一样照护他们。”采访时,陈友梅的手机响了,原来她照护的一位老人醒来时没看到她,就急着给她打电话。陈友梅提到一位80多岁的老伯,他刚从其他院里转过来时有些萎靡,身上有压疮、鼻饲吃流食,要求也挺多。老伯的女儿对陈友梅也不太放心,前来探望从来不预约,都是搞“突袭”。在陈友梅的细心照护下,老人的压疮没了,精神状态好多了。看到老爸的变化后,老伯女儿对陈友梅说,“我知道我父亲很难‘弄’,你真的辛苦了!”
如今,16位转行的钢铁女工中已有9人获得养老护理员中级资格证书,成了市三福院养老护理队伍中不可小觑的新力量。她们说:“从‘把握行车操纵杆’到‘托起养老生命线’,职场转型,我们行业选对了!”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