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全面振兴,文化振兴是重要思想支撑,文明乡风又是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省各地创新方式方法,以文明乡风滋养乡村振兴。红星云联合红网推出《我们的新乡约》专栏,聚焦全省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挖掘典型经验,见证乡村美丽蝶变!
茶陵县龙匣村:“一斤肉价随礼”
走进茶陵县高陇镇龙匣村,彩绘的宣传墙上绘着“村规民约”,其中有一条是:红白事,节俭办,肉价礼,情意重。
近年来,龙匣村坚持把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坚持守正创新、弘扬良好风尚,村民办婚丧嫁娶酒席时,乡亲们只按“一斤肉价随礼”,折现送上礼金,这种喜事新办、白事简办、人情适度的新风正在高陇镇龙匣村蔚然成风。

龙匣村村规民约
“老一辈人在办酒席时,一直坚持‘一斤肉价随礼’的习俗。但时过境迁,随着村民生活改善,大操大办、攀比之风在龙匣村开始盛行……”曾经,村民为此也颇有怨言。
村里德高望重者不断对这种大操大办、大额随礼、劳民伤财的现象提出批评和改进意见。村“两委”因势利导,与村民共商“约法三章”:邻里之间随礼,就按一斤猪肉的市场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斤肉价随礼”对村民不会造成明显负担,村民逐渐普遍接受。
2019年,龙匣村在“一斤肉价随礼”约定俗成的基础上,由村党支部组织,红白理事会、老年会和德高望重长者牵头,将之写入《村规民约》。
礼轻情意重,节俭显文明。在龙匣村,“一斤肉价随礼”成为了村民们的一种共识。“大家都按照这个标准随礼,没人觉得奇怪,也没人觉得丢人。”“红白事嘛,图的就是个热闹和人情味,至于随多少礼,那是心意,不是攀比的资本。”……目前龙匣村逐步形成了喜事新办、白事简办、小事不办、人情适度的新风尚。
除了龙匣村通过村规民约推行“一斤肉价随礼”,茶陵县各地因地制宜,在革除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上均有实践,群众的婚嫁彩礼负担明显减轻。
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随喜百元礼
“一场人情半月薪,一桌酒宴三分弃。”
近年来,湘潭县中路铺镇柳桥村近年来倡导践行“随喜百元礼”,用朴素的乡音劝退铺张浪费,用接地气的村规民约守护淳朴民风,用“低彩礼”卸下沉重的婚嫁包袱。
中路铺镇在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60余次,收集群众意见200余条,指导每个村都形成了可操作的村规民约,梳理高价彩礼、薄养厚葬、铺张浪费等恶习、陋习,建立村民移风易俗清单,画出村民行为的“红线”。

柳桥村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移风易俗宣传海报随处可见。(通讯员 供图)
2020年开始,柳桥村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倡导在“五一”“七一”“十一”等节假日筹办集体婚礼,仪式从简;倡议丧事在村集中治丧点办理,控制规模和天数;不提倡操办婚丧嫁娶外的其他酒席,收受礼金不得超过100元,严禁借办酒席敛财。
刚开始,“随喜百元礼”规定备受争议、遭遇阻力。但经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成效迅速显现出来。老党员唐卫存家办喜事时,婚礼从简,仅象征性收取亲朋好友每户礼金100元,成为全村第一个落实村规民约的典型。村党委书记曹铁光在嫁女儿时,没有操办任何酒席,只邀请至亲家属简单吃了一顿饭;儿子娶媳妇时,简约办了几桌,每户收100元礼金并回礼80元,再次践行移风易俗,传递文明新风。
柳桥村党委还作出执行“两个一律”的决议:违规办酒席、超标“做人情”的村干部一律主动请辞;一般党员违规,由党小组和党支部严肃批评教育后仍不纠正的,年度考评一律为不合格。一次,一名村干部的爱人去朋友家吃喜酒“挂号”300元,受到村干部的严厉批评后,当晚就去主家收回200元。此后,村“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无一例违反规定。
村民们从观望拒绝、到理解接受、再到行动自觉。六旬老人唐建国回忆,自己和老伴60岁都没摆寿酒,亲戚朋友红白喜事都只随100元,一家人一年的人情开支从1万多元下降到了小几千。唐建国说:“以前办酒浪费太大,一次人情几百块钱能买好多肥料、种子,干好多农事。现在走亲戚有了新规定,省钱省心反而亲情更浓。”
随着移风易俗工作的深入推进,“一斤肉价随礼”“随喜百元礼”等新风新俗如同一粒粒种子,在乡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乡风文明的参天大树。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勤俭节约、文明办事成为新风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