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已举行十二届,2258位逝者伴花长眠

时间:2025-04-02 12:09:00

3月28日,桂林市第十二届生态花坛葬安葬仪式在官帽山永久墓园举行,当天,258位逝者伴花长眠。 从生态花坛葬到“九·九”公益生态安葬,桂林市民对绿色生态安葬的接纳度逐年提升。在市民政部门一系列倡导、改革和推动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绿色环保的殡葬新风逐渐形成,群众办理“身后事”也更安心。

越来越多的市民支持花坛葬,让逝者与自然长存。 记者苏文娟 摄

2258名逝者伴花长眠

生态安葬渐受认可

当天,花坛葬仪式现场庄严肃穆。亲属们手持鲜花缓步走向生态葬区鞠躬默哀,献上鲜花送别故去的亲人。参加花坛葬安葬仪式的亲属代表说,花坛葬环保且有意义,已故的亲人就像是以另一种生命的形式存在,和自己一同享受阳光雨露。

赵先生一家为父亲选择了花坛葬,他说,父亲生前热爱自然,擅长打理花草。了解花坛葬后,家人觉得这种方式既环保又符合父亲的人生观念,于是全家一致同意。

为父亲献花后,赵先生感慨地说,父亲已与自然融为一体,以后身边的每一缕花香都能让自己想起父亲。他也提倡大家选择花坛葬等节地环保安葬方式,一起践行绿色殡葬理念。

花坛葬不建坟墓,不占用大面积土地,以摆一束鲜花、捧一抔土来寄托哀思,占地仅为0.04平方米,既节约了土地资源,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表达了亲属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此外,花坛葬节地、生态、环保,既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观念,也符合“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发展规律。市民政部门还向参与花坛葬的家属发放纪念证及奖励金,并免去管理费等。

从2014年至今,桂林市已经举办了十二届花坛葬活动。市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桂林市每年坚持举办绿色生态安葬公益活动,持续围绕“绿色殡葬”做好文章,进一步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加强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水平,厚植绿色生态环保安葬理念,截至目前,生态花坛葬共安葬逝者2258人,发放146.12万元奖励金。

移风易俗成效显

绿色理念入人心

正如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自2014年来,桂林市积极探索生态殡葬改革,除公益花坛葬外,还成功打造海葬、“九·九”公益生态安葬等公益品牌,随着绿色殡葬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家对生态安葬已经从不理解到主动咨询。

一位花坛葬逝者的家属赵女士说,父亲去世后,一家人也曾想着给父亲买一块墓地,但想着父亲生前热爱自然,全家人最后一致决定采用花坛葬,“让父亲融入大自然,始终和我们在一起。”赵女士及家人的选择颇具代表性,随着生态安葬、绿色安葬理念的深入人心,桂林市不少墓园都推出了生态安葬形式,并获得了市民的认可。在官帽山永久墓园设置有树葬、草坪葬和壁葬等生态葬式服务,墓园对选择节地生态葬的客户都有减免管理费用的优惠,每年都有不少市民前来咨询。在平乐仙佛源公墓有壁葬形式,如今已经售出大半,并且每年咨询的人数都在增加。凤凰山陵园也有壁葬格位,不少市民前来咨询和选择。

这一观念的改变得益于民政部门的不懈努力。近年来,市民政局、市殡葬管理处通过“三进一融”[进社区(街道)、进单位、进公园(广场)、融于新媒体]和“绿色殡葬·移风易俗”主题持续开展宣传活动,让殡葬改革宣传的影响力日益突出,群众的接受度也逐年提高。

“以前,我们去社区宣传都不好意思,怕人家嫌我们晦气。”市殡葬管理处的工作人员说,但通过大家的努力,群众接受度提高了,现在进社区宣传,很多居民都会主动前来咨询,这正是绿色殡葬、移风易俗深入人心的缩影。

“身后事”更安心

殡葬服务更贴心

七星区王女士最近为父亲办理了“身后事”,当时,她联系了市殡仪馆,从遗体收殓到最后火化选择骨灰盒,总共花费了3000元出头。王女士说,他们当时选择了一个小告别厅举行告别仪式,如果告别仪式在家里举行,费用还会更低,这得益于殡葬管理处“12311N”工作。

市殡葬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12311N”具体指:落实1个全面公开,即殡葬服务“六公开”落实公示公开制度;2个收费30%下调,力争各个殡仪馆自主定价的殡仪服务和殡葬用品价格均下降30%以上;全市各殡仪馆统一承诺实施3个“一站式”平价服务项目(1200元、1700元、2500元以内项目),至少3个以上治丧总费用分别在项目内供丧属选择;1条40%平价控制线,确保平价殡葬服务用品种类和数量供给不低于全部用品的40%,且货源充足;1套殡葬管理系统;N个突出问题整改落实。

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推进,桂林市居民为亲属办理“身后事”也更加安心。现在,居民只要打开桂林市殡仪馆的公众号,关于收费标准、殡葬用品费用全部清楚列出,方便家属选择。如果按照风俗三天后火化并不举办告别仪式,选择基础的各项服务,从接送到火化,只需要2320元。

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介绍,完善居民“身后事”政策和服务,是推进移风易俗绿色殡葬的重要举措。只有落实好殡葬改革惠民政策、帮群众实现愿望、让群众看到新变化、得到新实惠,才能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形成倡导厚养薄葬、丧事简办新习俗,培育社会崇尚文明、秉持节俭的良好风尚。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