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向日葵连片盛放,阳光下宛如油画场景;彩色油菜花海与春风共舞,仿佛遇见了宫崎骏世界里的浪漫花海。”
“原来在深圳真的可以有这样一个角落,大片的绿草坪像毛茸茸的地毯,有如明镜的水面与蓝天相映,有潺潺小溪流经花路,‘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描绘的意境也不过如此。”
“周末给自己的放空仪式莫过于骑进花海里,与朋友肆意大笑,再与惬意的春风撞个满怀。”

▲环西丽湖绿道(碧道)中的向日葵。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摄
今年2月底全线贯通的环西丽湖绿道(碧道)成为深圳本地的新晋“顶流”,无数博主晒出“美图”笔记,用充满诗意的话语盛赞这个绿色生态廊道美得像都市“绿野仙踪”,无限绿意也给深圳都市人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环西丽湖绿道(碧道)中的科普小课堂。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摄
4月2日,根据南山区公园管理中心的信息,环西丽湖绿道(碧道)开通一个多月以来,游客数量已达17万人次,周末高峰最高达2万人次。看得见的是风景,看不见的是藏在背后的生态环境设计巧思。这条绿道的生态世界有哪些设计妙笔?

▲市民在环西丽湖绿道(碧道)上步行。 深圳晚报记者 严文婷 摄
1
荔枝林底下有什么?
山林段绿道从百旺村一直到大磡村,沿途视觉占较大比例又很容易让人忽视的,是成片的荔枝林。
如果能徒步慢行,你会发现荔枝林下,蓝色的喜花草、紫色的巴西野牡丹、黄粉色交织的马缨丹,配上绿色的富贵蕨、巴西鸢尾,高低错落,自然感呈现。在一些荔枝林下,还有卵石、毛石等天然材质构筑的旱溪,配合花卉与草本植物围绕,生动还原了田园自然情境。这些设计不单纯为造景,而是设计师隐藏的生态修复秘密。原来,在单一的人工荔枝林边缘,补植各类花灌果树,是为了丰富林缘带生境,形成高效水源涵养林,为更多生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
环西丽湖绿道非示范段设计团队设计师展示了2023年夏季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显示,暴雨后,雨水夹杂黄泥从荔枝林冲到低洼路面,再顺流而下,触目惊心。从百旺村到大磡村一带的环西丽湖绿道沿线是整片的山地荔枝林,在绿道建设前,荔枝林下黄土裸露,整体植被单一,“生态多样性非常薄弱”。
环西丽湖绿道作为水源保护区外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注重山林雨洪的管理。设计提出了一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荔枝林下藏着6.5公里多层级毛细水网管理体系,包含生态截水沟、生态草沟、看不见的排水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使山体里荔枝林中冲刷下来的雨水变缓、下渗、滋养土地,同时起到过滤作用,保护绿道沿线水土,从此雨季不再有满山遍野的黄泥水。同时生态草沟、雨水花园收集到的雨水,也作为景观及动植物的水源加以利用。
2
小动物王国在哪里?
环西丽湖绿道的设计方向是“筑牢生态基底、贯通绿道环链、着眼自然价值保护、构建物种生态通道”。实现生物栖息与自然体验的空间共享,成为设计师要花心思的地方。
阳春三月,风和日丽。走在“稻香尺案”节点,白色蝴蝶油菜花中飞舞;坐在秋千上,能看到白鹭在湖面上翱翔。还有一些小地方,是设计师为小动物预留的“家”,如果有机会,便能观察到它们。
走过汇流花园,你会发现绿道沿线路边挡墙墙面有很多缝隙,蕨类植物分层次生长,增添自然气息;路边一些铁网框架与建设中回收的石块结合,变成坐凳、树池,这就是石笼景观,带来了别样体验和美感;甚至还有“昆虫旅馆”,里面填充各种木头和干草,给景观带来生动有趣的视觉效果。而这些多空隙墙和石笼,是为小昆虫、爬行动物提供的生物友好栖居场所。
林鸟是山野间的精灵。在环西丽湖绿道上,水面空间布置了鸟桩,还专门在“再野花园”节点打造了“小鸟浴池”。建设保留场地中原有枯木,辅以鸟栖木等小鸟“家具”,诱导小鸟前来林间草地觅食。路边往荔枝林坡台建筑的小鸟浴池,则以堆石塑造出可自然积水的季节性小水池,让小动物和鸟类可以在其中繁衍、取水、洗澡。
“生态环境好了,自然会吸引很多动物来栖息。我们在‘横塘垂砚’节点的水塘还看到过鸳鸯呢!”在生态多样性修复方面,设计师用设计探索与小动物的“相处之道”:绿道的“萤灯碧苑”通过设计成层层净化的湿地,配合溪流和水生植物,打造了深圳首个蜻蜓豆娘栖息地示范区,未来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水质改善、栖息地恢复,成为萤火虫保护试点区;“写意三河”节点,通过改善水质、新增食源性植物、多样化栖息地等方式,修复自然生境,形成一个连续的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有望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褐翅鸦鹃、小鸦鹃的复育栖息地。
3
这只是一条土路吗?
一条绿道串联起水系、生态、村落,不仅让自然住进城市,还满足了市民亲近自然的需求。
环西丽湖绿道最热门的是“稻香尺案”景观节点。边上盛开的向日葵花田,种植的是一种多头向日葵,名叫“无限阳光”,花期可持续2到3个月。作为春日的“小顶流”,与向日葵间种的七彩油菜花迎春绽放,成为田野的独特风景,特别是这里的油菜花田打破了单一的黄色“成见”,七彩油菜花有着红、橙、白、紫等多种色系,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
有些骑行游客在这里发现有小段路为“土路”,这可不是建设方偷懒,看似平平无奇的“土路”却是大有来头。
这里原先是山谷中的大片撂荒农田,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虽然经过土壤修复,耕地重获生机,但因为属于耕地保护区,耕地红线不可逾越,路面不能做硬化,所以他们选择在路面上使用了“还原土壤原貌”的生态素土建设骑行通道,这种新材料不仅承载能力强,疏水性还很高,雨后不会像黄土路那样出现坑坑洼洼、泥泞遍布的景象。
在“横塘垂砚”的横塘驿喝一杯咖啡,或者在水上平台休憩,看眼前的湖光山色映照,山色葱茏,仿佛走进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佳作。在绿道建设前,可没有这番风光。
这里原来是人工鱼塘,平时供人钓鱼,但长期未清理,水体污染严重,为了给市民带来更多的亲水乐趣,老旧钓鱼平台被拆除,打造了贯穿东西的主轴,并在主轴上增加了水中平台和野望驿站等景点。
如果游客能仔细观察水面之下,会发现池塘下是一片“水下森林”,种植有水草、藻类,还有鱼、贝类、螺类等水生物,形成自然的水下生态系统,这个人工鱼塘就成为能够净化水质的“蓝岛”,不仅阻止了污染源进入西丽水库,还能缓解内涝问题,有效地保护水库的水质,实现了对整个水域的生态综合治理。
据了解,设计团队借水系和生态环境的复苏,完成了约5公里水系生境修复、约3万平方米林相改造,新增乡土类植物品种150多种,用生态美景书写了与众多动植物和谐共处的故事,让绿道不仅是绿色通道,更是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乐园。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高向荣
实习编辑 唐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