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辰储能拟赴港上市:依赖补贴扭亏为盈?

时间:2025-04-05 03:56:00

张英英

成立不足六年的储能赛道“黑马”海辰储能,近日提交IPO申请,拟于港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终止了2023年7月启动的A股上市进程。

海辰储能自带“宁王”基因,其创始人及部分高管均曾在宁德时代(300750.SZ)任职。在资本加持下,海辰储能迅速形成规模化制造能力,在储能电池和储能系统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跻身全球TOP5。

4月2日,海辰储能方面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能源结构正在经历深远变革,储能产业在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中尤为关键,并呈现指数级增长。专注于储能、全球化布局、技术创新驱动三大核心战略,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储能市场竞争由蓝海进入红海,终端需求由政策驱动进入市场化驱动,海外贸易风险持续扰动,储能企业仍需要应对多重挑战。

储能“黑马”崛起

2019年12月,创始人吴祖钰(现董事长)与其连襟、联合创始人王鹏程(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在福建厦门成立海辰储能。

成立时间虽短,海辰储能却很快在储能圈引起广泛关注。其中,创业团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记者注意到,除了吴祖钰此前曾担任宁德时代工程师之外,海辰储能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及全球解决方案中心总经理易梓琦、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庞文杰也均有宁德时代任职工程师的经历。而作为曾经的亨同资本合伙人,王鹏程积累了丰富的投资和管理经验,如今也频繁活跃在大众视野中。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9月,吴祖钰因违反不竞争承诺,被裁决向宁德时代支付100万元违约金。尽管如此,得以大展拳脚的吴祖钰终于带领海辰储能挤进全球头部之列,成为宁德时代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

目前,海辰储能构建了涵盖储能电池、系统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全产业链环节。基于技术创新能力支撑,海辰储能在四年之间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

2021年,海辰储能推出280Ah储能电池。次年,公司又进一步推出314Ah储能电池和5MWh液冷储能系统。2023年,推出了业内首款1000Ah+长时储能电池。2024年,又推出∞Power 6.25MWh 2h/4h储能系统以及业内首款超过20000次循环的电力储能专用钠离子电池∞Cell N162Ah。

站在“风口”之上,海辰储能收入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收入从36亿元左右提升至接近130亿元。2024年,储能电池收入79.61亿元,与2023年基本持平。但储能系统在2024年取得突破,收入增长至46.71亿元,收入占比从19.3%提升至36.2%。

海辰储能从规划设计到商业化生产,迅速实现运营规模扩张。目前,公司在国内已经打造厦门及重庆两个生产基地,并正在山东省菏泽市建立第三个生产基地。不仅如此,2024年,海辰储能还成为首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落地储能系统产能的中国企业。

数据显示,海辰储能的储能电池有效年产能由2022年约5.4GWh增至2024年约49.7GWh。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其设计年产能达到62GWh。

海辰储能的视野不仅局限于国内。在全球化战略指引下,海辰储能从2022年至今不仅进军欧美市场,还开拓了中东、非洲、大洋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2024年,海辰储能海外销售额大幅增长,海外应收占比从1%提升至28.6%。

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显示,海辰储能在2024年度全球储能电芯和储能系统(直流侧)总出货量排名中均位居第四。

海辰储能的快速崛起,离不开背后资本的助力。招股书显示,其投资者包括峰和资本、朝希资本、经纬创投、千帆企航和迈为股份(300751.SZ)等众多机构和企业。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海辰储能以250亿元的估值上榜,成为彼时厦门唯一上榜的独角兽企业。

在业内人士看来,海辰储能具有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能力,赶上政策东风,产能规模在近几年快速扩张。

海辰储能方面向记者表示,专注于储能、全球化布局、技术创新驱动的三大核心战略是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引擎。

仍需直面多重挑战

尽管海辰储能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其业绩成色几何?

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净利润分别为-17.77亿元、-19.75亿元和2.88亿元。

海辰储能方面指出,2022年及2023年的亏损主要是由于分别录得可回售股份负债的重大公允价值亏损12.91亿元及17.16亿元。此外,公司还进行了大量前期投资,例如研发开支以及用于跟上全球业务扩张带来的行政开支。

2024年,海辰储能净利润转正与逐年增多的政府补贴存在一定关联。招股书显示,海辰储能在2022年至2024年获得的政府补贴分别为0.11亿元、1.01亿元和4.14亿元。

海辰储能方面向记者表示,公司根据相关的政策申请和享受政府补贴,营收的增加主要是公司进一步开拓市场,储能电池及储能系统销量实现增长。公司于2024年实现盈利,主要是通过进一步扩大客户群及地理范围来增加销售收入,同时扩大产品组合、国际销售及提高营运效率、成本管理提高毛利率。

但不得不提的是,由于储能市场供需错配,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战趋于白热化,不少储能电池和系统企业的盈利能力也遭遇挑战。

2022年至2024年,海辰储能的平均储能电池价格分别为0.8元/Wh、0.5元/Wh和0.3元/Wh,逐年递减,毛利率下滑至9%。储能系统由于主要在海外市场销售,价格相对稳定,毛利率提高至33.7%。

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俞振华指出,2025年,储能价格战加剧,低端产能出清,具备技术、成本、品牌优势的企业将进一步垄断市场。

不仅如此,政策变化也给储能企业带来短期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2月9日,有关部门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规定不得将配置储能作为新建新能源项目核准、并网、上网等的前置条件,推动储能整体从“政策依赖型”转向“市场驱动型”发展。

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告诉记者,短期内,部分依赖强制配储的储能项目需求可能减少,已规划的储能项目可能面临延期或取消风险,由于入市后投资成本回收不确定性增加,配储动力或会下降,对储能市场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长期来看,储能市场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有助于解决储能设施“建而不用”、利用率低等问题,充分发挥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价值。

谈及短期内对储能全产业链企业的影响,刘勇表示,项目建设的观望态度在短期内使储能全产业链生产企业承压,整体加速洗牌,依赖政策补贴的企业首先受到冲击,缺乏核心竞争力和成本优势的储能厂商将面临更大竞争压力,甚至被淘汰。

在国内供需不平衡,竞争内卷加剧的同时,出海已经成为头部企业的重要选择。招股书显示,2024年海辰储能的海外销售收入不仅大幅增加,而且毛利率可观。其在2024年的国内和海外市场的毛利率分别为8.1%和42.3%,国内外差距明显。

但需要关注的是,身处美国特朗普2.0时代,贸易壁垒加码、关税战接连升级,这对全球化企业形成一定挑战。记者注意到,2023年年底至今,美国不仅试图通过有关部门禁止从宁德时代、比亚迪(002594.SZ)、远景能源、亿纬锂能(300014.SZ)、国轩高科(002074.SZ)和海辰储能六家中国公司购买电池,而且对包括储能电池在内的产品一再增加关税。

对于海辰储能而言,除了开拓更多海外市场之外,其已经宣布在美国建厂。海辰储能方面向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是少数具备研发、产品、产能、供应链、营销、交付与运维服务等全链条本地化能力的全球化储能企业。

“针对全球化运营,公司建立了深度本地化的服务生态,团队成员精通本地语言并深入了解区域市场需求,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贴合本地实际的优质服务,有效消除跨国服务障碍,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可信赖的品牌形象,目前已向超过2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海辰储能方面称。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