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耿建扩 陈元秋 光明日报通讯员 马静 赵元君
近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石家庄东垣古城遗址考古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内发现东汉时期宫殿建筑遗存。这一发现将石家庄现今都市圈内建城史明确追溯至两汉时期,为研究石家庄城市发展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在考古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对一处大型夯土基址群进行细致清理。“从建筑规制、出土文物并结合文献判断,这里应该是东汉真定侯国宫殿区所在。”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李鹏为介绍,该遗址的宫殿基址群以“回”字形平面布局为显著特征,已局部揭露的A区夯土基址的建筑形制和体量同汉长安城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汉宣帝杜陵陵寝建筑基址存在相似之处,彰显出侯国高等级宫殿的建筑特征。
东垣古城遗址位于石家庄市长安区北部,遗址面积2.76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东垣古城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重要城邑,秦灭六国后,东垣一跃成为恒山郡的郡治。至汉代,东垣更名“真定”,先后成为恒山国、真定国的都治。北朝时,真定治所北迁,东垣古城逐渐走向衰落。
20世纪50年代,在全国文物普查时,这座遗址被发现,此后,一系列考古勘探与发掘工作逐步展开,让这座古城的神秘面纱被一点点揭开。东垣古城遗址沿用时间长,考古工作充分,是河北地区目前唯一一个经过全面考古勘探、布局结构清晰的两汉郡国中心城市,更是国内首次开展系统工作的两汉王(侯)国都遗址。2013年,东垣古城遗址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从考古发掘的成果来看,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规模宏大,展示了这里曾作为区域中心的繁华盛景。”李鹏为说,尤其是近些年来新发现的“三纵三横路网系统”和大型夯土基址群,发现遗迹总数337处,涵盖夯土基址区、城垣、城门、城壕、道路、水系、居住址、手工业作坊等,为深入研究东垣古城的历史和建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据介绍,本次揭露的建筑可分为两期,第一期被第二期叠压,仅局部有出露。第二期建筑主要年代为东汉,第一期建筑可能早至西汉时期。在第二期建筑遗存的堆积中,还出土了大量瓦当、花纹砖、空心砖等建筑构件。其中,“真定长乐”铭文瓦当这一关键物证,可判定此次揭露的第二期宫殿建筑属两汉时期真定国核心宫殿遗存。此外,还发现了形制复杂且规模较大的排水管网系统,依据出土遗物和层位关系判断,可能晚至魏晋时期。
据了解,本次揭露的汉代宫殿建筑不仅是华北地区目前发现的布局最完整、规格最高的两汉高等级建筑群,更是国内目前仅见的两汉侯国宫殿建筑遗存。该发现不仅使学界对东垣古城遗址的城市布局有了新的认识,还证明了东垣古城的历史发展脉络,证实了东垣古城作为真定国国都的重要地位,成为阐释两汉时期地方侯国城市建制与政治空间形态的重要样本。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5日 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