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李澍)3月29日至30日,第十八届政治哲学论坛暨“中国的政治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关村校区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当代中国哲学发展研究中心和政治哲学导论课程虚拟教研室共同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臧峰宇,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政治哲学研究中心主任段忠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党委书记石德才主持。

与会专家合影
本届论坛由七场主题报告和一场青年学者学术论坛组成。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江海学刊》等国内高校、研究所、杂志社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就中国政治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当前政治哲学的诸多前沿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第一场报告的主题是“政治哲学学科本性”,由《江海学刊》主编赵涛主持。段忠桥以“关于《政治哲学导论》教材编写中的几个问题”为题,介绍了就教育部“101计划”编写《政治哲学导论》教材时基本的理论框架、思路和体系,以及面临的难点问题。吉林大学姚大志教授以“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历程”为题,梳理了近三十年来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历史,提出了政治哲学研究应该面对的主题。中国人民大学龚群教授以“政治哲学研究是否需要体系化思维?”为题,提醒研究者要对以往的学术思维进行自觉的方法论反思。华中师范大学江畅教授讨论了“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关系”,主张应当弘扬古典哲学精神,用思辨的方法发现政治哲学、道德哲学和精神哲学的共同根基。
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政治哲学学科主题”,由《中国社会科学》编辑王志强主持。南京大学顾肃教授以“评围绕运气平等主义的论辩”为题,梳理了运气平等主义的缘起、核心理念与主张,以及围绕运气平等主义学说的理论批判与回应。重庆大学冯颜利教授以“生态正义的几个前沿问题”为题,从代内正义、代际正义和种际正义三个维度探讨了生态正义的理论边界,指出应以正义主体资格为切入点,重点关注边缘群体权益及非人生命体的道德地位等关键问题。浙江大学张国清教授以“作为未来政治哲学议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确切含义,以及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策略与实际意义。
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政治哲学学科建设”,由《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吴俊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以“政治哲学的课程组织问题思考:列奥·施特劳斯和约翰·罗尔斯”为题,从施特劳斯和罗尔斯的从教经历分析政治哲学课程组织,认为应该打破学科界限,探究政治事务的本性。清华大学李义天教授以“收缩战线,保持乐观:对政治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为题,区分了学科的不同含义,并指出政治哲学应当将理论资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吉林大学白刚教授探究了“政治哲学未来发展的三大趋向”,指出政治哲学存在中国化、体系化、客观化的趋向。南开大学齐艳红教授以“深化以时代问题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为题,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的四个热点问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应当发挥指导和引领功能。
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中国语境中的政治哲学议题”,由《教学与研究》编辑严政主持。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国家目的乃耕战以富强——韩非子的政治经济学说”,阐述了韩非子促进耕战,反对儒侠、反文学之士、重农轻商、支持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学说及其影响。中山大学陈乔见教授以“儒家民心论与服务概念的政治权威观”为题,从基于民心论论证的儒家传统入手,介绍并论证了现代民心论对传统民心论的转化与超越。北京师范大学聂智琪副教授探究了“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中的民主议题”,强调了规范性民主理论研究的意义,介绍了民主研究的总体现状,梳理了当下研究中的主要议题。湖北大学李婉芝副教授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公民政治德性提升”,展开介绍了公民政治德性的内涵、公民政治德性提升的必要性和公民政治德性提升的重要意义三个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建言献策。
第五场至第七场报告的主题为“政治哲学前沿问题”。第五场报告由《光明日报》编辑戴宁馨主持。南京大学蓝江教授以“智能环境下物体间性的政治哲学”为题,探讨了传统的主体间性的政治哲学理论在智能时代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提出智能时代需要从“主体间性”转向“物体间性”的新政治哲学范式。东南大学卞绍斌教授以“从源初契约到无知之幕:政治哲学语境中的康德式建构主义”为题,探讨了康德法权论学说中蕴含的思想资源如何能够回应罗尔斯的理论批评,主张重构一种康德式的政治建构主义。武汉大学陈江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马克思为什么不会接受科恩的运气平等主义?”,认为马克思拒斥规范性正义话语并承认运气对分配的影响,而科恩以马克思主义“失效”为由引入正义议题并构建纯粹的理想理论,这与马克思强调历史必然性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方法论和目标上不可调和。复旦大学鲁绍臣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政治哲学内涵及当代启示”,探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与费尔巴哈共同体观念的批判,指出共同体理想的最终实现要依赖于市场、社会、个体与国家这四元维度的动态平衡。南开大学曹钦副教授以“佩蒂特论制宪权与人民”为题,探讨了制宪权悖论产生的理论逻辑,系统阐释了佩蒂特通过“三重人民划分”理论解决这一难题的创新思路。
第六场报告由《社会科学研究》编辑颜冲主持。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学科之争》的复盘与政治哲学的学科定位”,他认为回归康德学科独立性框架,方能锚定政治哲学的现代学术坐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陈德中研究员以“主权奇点与现实主义”为题,回顾了政治现实主义的起源,并认为主权概念与政治现实主义存在紧密关联。武汉大学李勇教授讨论了“世界主义的分配正义难题”,梳理了世界主义者对全球平等主义的论证,并探究其面临的理论挑战。天津师范大学高景柱教授以“充足主义的分配正义理论能否解决门槛难题带来的挑战?”为题,认为充足主义者难以解释门槛的道德特权,也无法在利益和冲突之间取得恰当平衡。吉林大学朱万润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Rights, Game and Pareto Optimality: Why Sen’s Impossibility Theorem is Wrong?”,他批评了森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定理”,认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并不冲突。
第七场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网李秀伟主持。吉林大学晋运锋教授讨论了“两个正义原则能认真对待弱势群体吗”,基于诺奇克式的权利理论为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奠定一种非平等的理由,为两个正义原则对待弱势群体的平等方式进行辩护。华东师范大学惠春寿副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论差别原则的解放旨趣”,他从自我实现的角度出发重新解释和捍卫差别原则,论证差别原则的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徐峰副教授以“如何理解个人责任?——对罗尔斯分配理论的澄清与辩护”为题,通过澄清“责任的社会分工”理念,论证在罗尔斯的理论中,作为整体的政治社会具有一种在先的责任来保证每个人能为他们自己实际做出的选择负责。南京师范大学吴楼平副教授探究了“罗尔斯正义论的两个面相:正义与仁慈”,回应了罗尔斯以道德中立的程序建构的良序社会的公平正义学说遭受的有关道德冷漠和互利合作的指责。中国人民大学王立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终结功利主义——论罗尔斯对混合观念的批判及其理论效应”,指出混合正义观念式的功利主义才是对公平的正义最具挑战性的功利主义理论形态,只有将混合观念驳倒,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清算才算真正完成。
中国人民大学王立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总结。他向参会专家汇报了教育部“101计划”《政治哲学导论》教材编写情况,期待下一届论坛延续严谨学风与开放氛围,为青年学者搭建平台。
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专场由中国人民大学田洁副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李晓冬副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陆鹏杰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范震亚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吴峰鑫讲师、华侨大学杨昊讲师、杭州市委党校陈翱讲师进行发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宫志翀作总结。
来源: 光明网-学术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