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新华社电 我国将于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
4月23日上午,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会上表示,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组成,陈冬担任指令长。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乘组包括2名航天驾驶员和1名飞行工程师,陈冬即将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陈中瑞、王杰均为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踏上个人首飞之旅。
目前,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稳步推进,执行这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即将加注推进剂。
这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任务主要目的是: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目前,船箭飞行产品质量受控,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地面系统设施设备运行稳定,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各项条件。”林西强说。
陈冬同志简历
陈冬,男,汉族,籍贯河南郑州,河南洛阳出生,硕士学位。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199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大队长、特级航天员,陆军大校军衔。曾任空军某师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10年5月入选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6年10月,执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同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获“三级航天功勋奖章”。2022年6月,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2023年3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二级航天功勋奖章”。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陈中瑞同志简历
陈中瑞,男,汉族,籍贯河南滑县,学士学位。1984年10月出生,2003年9月入伍,200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副大队长、四级航天员,空军上校军衔。曾任空军航空兵某旅飞行大队飞行员,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王杰同志简历
王杰,男,汉族,籍贯内蒙古巴彦淖尔,博士学位。1989年9月出生,2021年1月入伍,200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四级航天员,陆军上校军衔。曾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2020年9月入选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经全面考评,入选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
神二十乘组背后的故事
陈冬:
每一次太空之旅都独一无二
2016年10月17日,陈冬迎来人生中第一次太空之旅,作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个飞天的男航天员,他历经6年磨砺,完成了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任务,终于迎来了火箭腾飞的时刻。“我问你爽不爽?”“爽!”神十一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和他的对话燃爆网络。
2022年6月5日,陈冬又一次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他已经成长为神十四乘组指令长,也是第二批航天员里首个指令长,带领航天员刘洋、蔡旭哲,开启了首次长达6个月的“太空出差”。2025年4月23日,神二十乘组指令长陈冬即将再赴苍穹,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15年,岁月在他的鬓角留下风霜些许,与之对应的是更丰富的飞天经验与更深刻的任务理解。陈冬说:“能力一定是逐步完善的,不到火箭点火那一刻,都不能停止准备。”
谈及此次出征,陈冬表示,第三次执行任务心情仍旧非常激动。一方面,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能够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和幸福。另一方面也会有更多期待。每一次太空之旅都独一无二,期待通过飞行收获更多经验,收获更多突破。“这次任务,最重要的就是以零失误、零差错的标准完成好本职工作。同时注重传承,让两位新人能够通过任务尽快成长。”陈冬说。
陈中瑞:
开拖拉机?开飞机?开飞船!
1984年,陈中瑞出生于河南滑县陈大召村,从小他就对机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初三毕业那年,陈中瑞偶然得知高考可以报考空军飞行员,“空军选拔时,有一项检查是用竹签在皮肤上划几下看反应。为了降低皮肤敏感度,我天天挠自己。”陈中瑞笑着回忆。“我到现在也不知道是出红印好还是不出红印好,但对那时的我来说,必须全力以赴。”
2003年,陈中瑞被原空军长春飞行学院录取,他再一次表现出非凡的天分,在同批次飞行学员中首批放单飞。
2018年中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正式启动,陈中瑞意识到,曾经遥不可及的太空梦或许近在眼前,报名、参选、入选、训练,不只热爱,更有一份信念支撑着他——为祖国出征太空。“刚进航天员大队时,我在基础理论学习上面临巨大挑战。”30多岁的年纪重回课堂,一年内要学完30多门理论课程,涵盖热力学、轨道力学等诸多陌生复杂的领域。
陈中瑞咬紧牙关“啃”下一个个硬骨头,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他就向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队友请教,多年养成的思维方式和操作习惯不适用于航天员操作,他就从头再来,一点点剔除曾不懈努力才烙在身上的肌肉记忆。
终于,陈中瑞以航天驾驶员的身份入选神二十乘组。“这是我个人第一次圆梦太空,是神舟飞船第20次飞向宇宙。”这个春天,陈中瑞将飞出自己的新高度,飞向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陈中瑞谈及即将首次飞上太空时说:“能够生逢新时代,我是幸运的,能够将个人梦和中国梦、航天梦紧密相连,我也是幸福的。我会全力以赴,坚决完成任务,再次把航天人的荣耀写满太空!”
王杰:
有梦可追,追则必成!
1989年9月,王杰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
2003年10月16日,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回到地球,距着陆点400公里外的课堂上,王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这条新闻,那天,他第一次听到“航天员”3个字。
高考填报志愿时,王杰毫不犹豫地填上“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如愿进入飞行器制造专业学习4年。2011年,他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力学专业硕士学位,其间,他实现硕博连读,继续向工程力学方向深造。
2018年,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首次扩大了范围,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员有机会成为航天员,当时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某航天器平台总体工作的王杰,在这次选拔中脱颖而出。
航天员训练中,王杰不断挑战自我,因长期伏案工作缺乏锻炼,他主动加练充分调用肌群,直到体能过关动作规范。他还习惯把不熟悉的知识随手记下来,隔段时间就复习一遍,宿舍柜子里10多个笔记本,都被翻得厚厚的。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我国航天事业由此开端。55年后的这一天,第20艘神舟飞船即将进入太空,从科研一线走出的航天员王杰,也将以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身份叩问苍穹。乘着时代的长风,这位脚踏实地的攀登者,触摸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王杰谈及个人首飞时回忆道,“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我的家乡内蒙古顺利着陆,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对航天产生了憧憬。如今,我即将迎来自己的首飞,感谢新时代,让我们每个人有梦可追,追则必成!”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联播微信公众号、中国新闻社微信公众号
相关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计划10月下旬返回
发射时间恰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和第十个“中国航天日”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4月23日上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召开。发言人介绍,经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瞄准北京时间4月24日17时17分发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
神二十瞄准24日17时17分发射,恰逢“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和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给这次任务增添了新的承载和特殊意义。
55年前,“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人的太空探索之旅。如今,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奔赴“天宫”,跑好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接力赛”。
神舟二十号载人发射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工程第35次飞行任务。
此次任务将与神舟十九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持续发挥空间站综合应用效益。
按计划,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和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中国军号微信公众号
神舟二十号将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据新华社电 记者从4月23日召开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神舟二十号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
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其中,失重性骨丢失、心肌重塑是制约人类开展深空探索的重要医学问题,斑马鱼实验将以神舟十八号任务中建立的斑马鱼—金鱼藻二元生态系统为基础,研究微重力对高等脊椎动物蛋白稳态的影响,明确蛋白稳态对失重造成的骨量下降和心血管功能紊乱的调控作用。“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林西强说。
链霉菌在土壤改良、植物促生抗逆、生态系统构建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林西强介绍,本次实验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微生物活性物质和酶在空间环境下的表达规律,为利用空间环境资源开发微生物应用技术和产品奠定基础。
神舟二十号乘组在轨期间,除了上述3项生物实验外,还将在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新技术等领域,持续开展59项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有望在血管化脑类器官芯片培养、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高温超导材料空间制备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科普
涡虫被科学家称为“生物界孙悟空”为啥选它上天?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在即,这次太空之旅有一位神秘乘客——它不是身着宇航服的航天员,而是一种被科学家称为“生物界孙悟空”的涡虫!中国空间站为何要不远万里,邀请这些“小不点儿”奔赴太空?它们即将开展的太空实验,又能为人类的医学研究带来哪些革命性的突破?
涡虫是一种拥有强大再生能力的扁形动物,其生命历程已经超过5.2亿年,是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实验材料之一。涡虫的组织修复能力十分惊人,即使断成两截后,两边仍可再生出新的肌肉、皮肤、肠道,甚至完整的大脑,而且这种再生可以无限地进行下去。研究涡虫对研究人类细胞克服老化、延缓衰老等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这一次上中国空间站的涡虫,是经过无性繁殖的东亚三角涡虫。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与医药学院教授赵博生介绍,涡虫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切掉它的哪一部分,大概7-10天就能再生出来。是什么在调控着这些干细胞的增殖,使之又分化成各种不同组织和器官的细胞?这些都是不清楚的。“涡虫和哺乳类动物有非常多的相似性,我们想通过对它的研究,在人类相关疾病的克服等方面得到一些帮助。”他说。
赵博生介绍,在中国空间站进行涡虫实验,想要通过研究空间环境对涡虫再生过程的发生以及生理形态的影响,来探寻太空复合环境影响修复再生的可能分子机制,以更好理解太空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为未来太空医学的发展以及研究人类细胞老化和创伤修复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空间站有一个特殊的复合环境,一是失重,二是辐射。在这样的复合条件下,涡虫的再生过程会不会发生变化?假设,它上去以后某些基因发生改变,能够促使它快速地再生,那么这个原因是什么?这也是我们很想知道的问题。”赵博生说。
科研人员专门为涡虫制作了一个带有芯片的实验盒,装载好芯片后,封入48段涡虫,装入恒温箱里,交给载人飞船随航天员一起上行。入轨之后,由航天员将涡虫芯片实验盒从恒温箱中取出,装载到生命生态柜的小型生物通用培养模块中,加电启动实验。通过地面指令,完成样品图像采集、自动换液和样品固定,并及时下传数据。与此同时,地面也设置了与空间站实验模块完全相同的模块,同步开展对照实验,以期能加强了解空间复合环境影响再生的基本机制。
赵博生介绍,一、三、五天属于涡虫再生的关键时期,所以设计了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里面有16段涡虫。在轨实验结束后,将由航天员将涡虫芯片实验盒从小型通用生物培养模块中拆出,放入手套箱,取下涡虫芯片,等航天员下行时带回地面。科研人员通过组学分析,就能获得空间复合环境与地面对比实验下涡虫再生过程中关键时段的差异基因图谱。主要是找差异,地球上的再生和在空间站里的再生,区别在什么地方。
目前,科研人员经过反复试验,已经做好了将涡虫送上天的各项准备工作,大家对于即将开始的空间环境科学实验充满期待。
据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将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
据新华社电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与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计划于4月29日返回东风着陆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3日上午举行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说。
2024年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3名航天员入驻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九号乘组在轨驻留已满175天,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3名航天员状态良好。”林西强介绍,任务期间,他们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和6次载荷进出舱任务,创造了航天员单次出舱活动9小时时长的世界纪录,蔡旭哲已执行5次出舱活动,成为出舱次数最多的中国航天员,宋令东成为我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王浩泽成为首位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特别是前期一次货物出舱安装时载荷适配器意外卡滞,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在第一次出舱活动期间,进行成功处置,为保障后续试验任务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充分展现了乘组过硬的业务能力。”林西强说。
在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方面,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共参与实施了88个项目,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国际上首次在轨利用全光阱实现旋量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制备,建成国际首个空间光晶格量子模拟实验平台,原子温度冷却到了数十pK,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生成了13余种102个各类样品,将随神舟十九号飞船返回地面。“后续,这些样品将由科学家深入开展分析研究,有望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林西强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开展乘组轮换和返回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延伸
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我国将组织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等试验
据新华社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23日表示,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组织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等多项试验。
在当日上午召开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林西强表示,目前,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月球遥感卫星已完成立项和竞争择优,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研制建设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
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推进。“前期,我们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林西强说,后续将陆续在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等地,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这些大型试验均是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首次综合性验证,任务艰巨、准备工作复杂、进度紧张,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很大。”林西强介绍,工程全线将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科学统筹、团结协作、奋力拼搏,确保圆满完成各项试验任务,为如期实现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港澳航天员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据新华社电 我国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港澳航天员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这是记者4月23日在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的信息。“我国第四批航天员自2024年8月入队以来,按计划开展了航天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心理、航天环境适应性等多项训练和部分专项训练。”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通过刻苦训练,所有第四批航天员均快速实现了角色转换,基础知识储备得到了有效加强,身体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通过组织观摩发射、返回、出舱活动等飞行任务,第四批航天员对载人航天工程和航天员职责使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根据训练安排及前期经验,不同类型航天员从入选至执行飞行任务的时间有所不同。他说:“我们正在按照既定计划有序组织开展第四批航天员的训练,在取得飞行资质后,他们将被纳入飞行乘组的候选范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在飞行乘组中陆续看到他们的身影。”
港澳航天员入队后很快适应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迅速融入航天员队伍,勤奋刻苦,目前正在开展航天专业技术相关学习和训练。“港澳航天员作为载荷专家,预计最早将在2026年首次执行飞行任务。”林西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