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边燃灯塔下的魔法大师们!

时间:2025-04-17 12:25:00

今天我们介绍通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包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人汤”面塑技艺在内的16项传统美术类非遗技艺。

“面人汤”面塑技艺是通州本土的国家级非遗,手艺精细可谓方寸之地显魔法,如今“面人汤”的后代正在想办法将其融入现代艺术中;而北京绢人第三代传承人唐燕想让北京绢人变成中国的“芭比娃娃”;绢花第四代传承人杨秀芬在恪守老手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产品登上蛇年春晚、北京奥运会等诸多大舞台。这些非遗传承人无一例外,都在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开拓进取,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

面人汤:追寻祖辈继续创新

“面人汤”面塑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这项发源于通州区本土的非遗,如今已经成为通州区文化软实力的代表。

汤子博

“面人汤”的创始人名为汤子博,清朝末年生在通州。儿时一次赶庙会,一位山东手艺人捏的面人深深吸引了汤子博。自此他总光顾这些摊位,后来还把面人摊的箱子买下来。慢慢他凭借自身古玩修复、陶瓷技艺的基础创作出核桃面人。

所谓核桃面人就是将体积极小,但是细节丰富的面人置于掏空的半只核桃壳内。通州区档案馆内保存着汤子博的核桃面人作品“木兰从军”。透过放大镜可以看到,花木兰一袭红衣,身骑白马。用白、黑、红色点缀核桃内壁,好似花木兰正驰骋在沙场上。习得面塑技艺后,汤子博将手艺也教给了胞兄汤有贵和胞弟汤有益,“汤氏三兄弟”自此在面人艺术上各自求索。

汤氏的年轻人没有忘记祖辈的手艺,30多岁的汤米正在努力传承。他是汤有益的曾外孙,下决心传承后,汤米先着手整理家族手艺史,内容涵盖100多年来整个汤氏家族四代人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个人的艺术特点。汤米说:“传承非遗技艺,搞清楚‘从哪儿来’和想好‘到哪儿去’很重要。我想把历史的东西讲清楚,以供将来学习民俗史或者美术史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有据可循,建立相对完整的脉络。”

如今汤米制作一个面人大概需要一周,其中查资料就要花去不少时间。汤米说:“假如我要做孙悟空,就要考虑是取经时的孙悟空,还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因为妆造不一样。孙悟空出现的背景是唐朝,我还要了解唐朝的服饰特点,然后确定虎皮裙是什么制式,它的金箍棒应该是怎样的。我会严谨地去找这些东西。面人我不会丢下,我会把这个东西守住。我知道所有的技法,又是学艺术的,我在尝试通过不同的媒介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去,在现代艺术中穿插传统的面塑技艺,这也是一种传承,一种对前人足迹的追寻。”

北京绢人:追师学艺险些失传

见到北京绢人技艺传承人、唐人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燕时,她正在一楼制作车间和二楼办公室间不断穿梭,“最近太忙了。本月底我们要在朝阳公园的书市上举办一场展览,不仅要展出几百个北京绢人和唐娃娃,还要推出唐人坊的新品。”

唐燕

唐燕热衷于收藏世界各地的娃娃,美国的芭比娃娃、法国的陶瓷娃娃、意大利的面具娃娃、日本的人形……几百平方米的展厅也只能展示藏品的冰山一角。

不过唐燕最爱的还是北京绢人。与北京绢人结缘是在1972年,那时唐燕10岁,父母带她去颐和园看灯会,唐燕被一个放在玻璃罩内的人偶吸引。“那个人偶的形象是一个正在跳舞的维吾尔族少女,高约20厘米。娃娃身体的每一寸皮肤都是用绢制成,身上穿的衣服还是手工刺绣的,非常讲究。”

上世纪90年代末一天,唐燕逛街时,被二层展柜放在灯箱内的娃娃吸引,一下就想起了自己10岁那年看到的娃娃,忙问导购这是什么技艺。“这是北京绢人,是北京绢人厂杨乃蕙老师的作品。”20多年前的记忆被唤醒,那一刻唐燕才知道心里一直惦念的娃娃叫北京绢人。

唐燕立刻来到了北京绢人厂,不过由于经营原因当时的厂子已经停产,工人待业在家,只剩下一名看厂子的保安。“我在一张纸上留下了我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希望杨乃蕙老师看到后联系我。后来我只要遇上手工圈子的人都会留个联系方式。直到三个月之后我收到了杨乃蕙老师的电话。”唐燕回忆。

初见杨乃蕙大师是在北二环边一间只有40平方米的房间内,灯光昏暗室内拥挤。但大小不同形象各异的绢人深深吸引了唐燕,这些都是杨乃蕙的作品。没有犹豫,唐燕立刻提出拜师,这让杨乃蕙很诧异,自己都失业了怎么还会有人来学手艺。最终唐燕的真诚还是打动了杨乃蕙,于是唐燕多了一个身份:“北京绢人”第三代传人。

过了千禧年,唐燕已经可以制作出精美的绢人,她将第一批成品送到故宫售卖。“那时我们制作的北京绢人在故宫售价是2000元,当时踌躇满志,没想到现实是一盆冷水,半年多我们的产品无人问津。”好在唐燕的头脑灵活,她发现传统绢人制作流程繁琐,而且成本高昂,结合当时的消费水平,确实很少有人会花2000元购买一个娃娃。

于是她开始改良工艺,大胆地采用石膏等材质作为原模,同时保留了捻丝编花、手绘妆容、手工盘发、刺绣等传统工艺。在造型和呈现效果上,改良后的娃娃更加细腻丰富,设计上也更具当代审美和艺术特色,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量产,售价也从2000元降到180元,马上供不应求。

这次成功让唐燕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她又推出了戏剧主题的绢人娃娃,立刻成为市场宠儿。如今西安大唐芙蓉园的不倒翁舞者、敦煌的飞天、洛阳的洛神……这些中国文化特色IP均与唐人坊联名,并推出了一批特色的文创。目前,唐人坊已经研发出了十几个系列、超千款产品,涵盖了京剧系列、四大美女系列、红楼十二钗系列、大唐系列、少数民族系列等多个主题,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大师葛敬安挽救了濒临失传的“北京绢人”工艺,并带到在印度举办的世界玩偶博览会参展,大获成功,自此北京绢人厂成立,大量外贸订单蜂拥而至。后来由于经营问题,北京绢人厂停产,若不是唐燕及时找到杨乃蕙,可能这门手艺就失传了。如今,唐燕也想追寻前辈的步伐,让“北京绢人”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符号。

北京绢花:绽放千年芳华未凋

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蛇年春晚,16项非遗在幻彩光影里轮番登场。李子柒身着一袭长裙,造型中浓缩了十余种非遗技艺,胸前那朵醒目的黄色大绢花,正是通州非遗之一的北京绢花。

这一仿如真花的“绢花”技艺,已经绽放了一千多年。相传,唐朝杨贵妃左鬓有块伤疤,每天都需宫女们采摘鲜花来插戴遮挡。但冬天里鲜花凋谢,宫女只能用绫、绸做成假花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明朝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大街,尽是做绢花的花庄、花局、花作,逐渐形成制花、售花一条龙的规模化服务,被人称作“花市”,绢花也被称为“京花”。

如今北京绢花的第三代传承人,正是通州区漷县镇龙庄村村民杨秀芬。走进杨秀芬的北京京绢制花厂,一箱箱绢花正准备发往海外。

杨秀芬

杨秀芬今年70来岁,第一次接触绢花,还是她20来岁的事情。“1979年我师从绢花传承人金铁铃,我师父是家传的手艺,祖上为宫廷做花,就住在北京崇文门外的花市大街。”杨秀芬说,那时的她只是想找到一条谋生的出路,未曾想一干就是一辈子。

绢花制作分为凿、染、握、粘、攒五道工序,即先用模具在绫罗绸缎上凿出花瓣,用染料染色,再用握锤握出花瓣造型,粘成花朵,与花茎、花托、花叶进行组装,其中令杨秀芬觉得最难的是染色。“染出来要晾上几个小时才会呈现出真正的颜色,比如我刚染出来是大红的,但放上几个小时,颜色会发黑,有的染料还得在蒸锅里蒸上两个小时,颜色才鲜艳好看。所以上色时怎么判断最终颜色是否合适,就需要经验的积累。而且基础染料就那么几种,但订单需求多,就需要自己反复试验调配。”为了记录下不同颜色的调配效果,杨秀芬记了好几本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一种色号所需的水和染料的克数、调配步骤等。为了研究染色方子,杨秀芬常把自己关在屋里试色,甚至为了试一种颜色,三四个星期不出门。

学艺时,师父对花瓣造型的要求极高。“要想做出来像真花,定型特别重要。桃花、牡丹、月季,每种花都有不同的造型,这就需要用到不同的握锤。”杨秀芬拿出大大小小的家伙什,有的大如核桃,有的小如花生豆。如今工厂储物间中的花叶模具已达上千种,皆是杨秀芬多年来的积累。

1984年,杨秀娟成立了北京京绢制花厂,发动全村人发家致富,龙庄村50岁以上的妇女基本都曾在厂子里工作过。一束束绢花从这里走出,还成为电影、电视节目、重大活动中的精彩道具。2008年北京残奥会闭幕式上飘洒了8分钟的枫叶,就是杨秀芬和团队完成的。“600万片花瓣,好几百斤重,染色时一锅最多只能蒸十几斤,一蒸就是两个小时,蒸锅连夜不停,蒸完了洗,洗完了甩干定型,一波一波地流水线作业。”闭幕式当天,在鸟巢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倾瀑而下,杨秀芬心里有着说不出来的成就感。

杨秀芬如今的主要任务已不是做花,而是授课和带徒弟。师父领进门,学艺在个人。学习老手艺,追寻千年历史,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

团花剪纸:不见刀剪更见功夫

走进王文敏的家中,一张画桌占据了客厅的四分之一,使用痕迹明显的画笔、油彩、调色盘,显见主人的勤奋。作为通州团花剪纸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文敏的家中却看不到剪纸和剪刀,“我想通过学习素描和油画,让剪纸作品更加真实,摆脱人们对剪纸‘四不像’的成见。”王文敏说。

王文敏

剪纸技艺历史悠久且流派众多,通州团花剪纸却独树一帜。“有些剪纸可以在纸上画出草稿,然后沿着边缘剪。团花剪纸的画面构思基本要在大脑中完成,然后根据画面对折再制作,不仅技艺要过关,而且还要求制作者有空间的构思意识。”王文敏解释道。

泥彩塑:中国京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2023年赵楠在景德镇成立工作室,如今往返北京与景德镇已成为赵楠的常态。“小时候我们做的是泥彩塑脸谱,泥彩塑时间久了会掉色,而且不能用湿布擦。陶瓷更利于保存,京剧脸谱主题的陶瓷文创产品是我现在的主攻方向。”赵楠的父亲、爷爷都是做京剧彩塑脸谱出身。自记事起,赵楠便开始与彩绘泥塑打交道。

赵楠

做京剧脸谱最重要的是通过色彩的设计、纹样的应用表达人物个性。“比如英年战死沙场的将领,脸谱中用长寿纹样;凶狠的角色,有的会用到夜叉脸。一张脸就是一个人的名片,这正反映着中国文化中‘图必有意’的特点。”经年耳濡目染,那些纹样、色彩搭配体系早已浸润在赵楠心中,长大后,当她触达更多艺术门类,甚至走向世界,接触文化的多样性,那份传统技艺反倒愈发吸引她。

“走得远了,才知道什么是故乡。”国际视野让赵楠看到传统技艺焕发魅力的更多可能。2024年在悉尼举办的“魅力北京”文化交流活动中,赵楠设计的原创京剧主题“眉飞色舞”系列盖碗亮相泡泡玛特悉尼门店。个性鲜明的京剧脸谱出现在一个个小茶杯上,第一眼便令人爱不释手。

传承之路,也是寻根之旅,为了看懂家中的戏曲书,赵楠自学戏曲。“戏曲就像中华文化的‘百宝箱’,从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到古代服饰、唱词发音,让我不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鱼拓技艺:古老文化的源头争名分

不同于前面几位传承人的手艺是家传,胡守庆是从外交官转型为非遗传承人的。在中国驻毛里塔尼亚大使馆工作期间,下班后去钓鱼,这是胡守庆最大的爱好。2014年,他在巴黎的梵高小镇旁参观了一个日本的鱼拓展。当时,有人声称鱼拓发源于日本,但胡守庆深知鱼拓实际上起源于中国宋代。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鱼拓做得更加精美,让中国古老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胡守庆说,宋朝文人墨客在垂钓之余,会用墨汁将所钓之鱼拓印到纸上,用来记录实际尺寸并保留纪念,被称为“鱼折”或“胜负图”,历经千年传承和发展,渐渐被更名为“鱼拓”。鱼拓不仅记录和展示不同种类鱼的身长、形状、颜色等体表特征,还以中国渔文化赋予吉祥之意,与诗、书、画、印相结合,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品。

摸索中,胡守庆已成为一名鱼拓技艺非遗传承人。20年来,他始终热爱这门技艺,更致力于传承好、保护好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接收更多的徒弟,传授自己总结出的技法经验,扩大宣传和推广力度,让中国鱼拓艺术发扬光大。

【第二期·传统美术16项】

•北京绢人

•京剧彩塑脸谱

•鱼拓技艺

•面人汤

•绢花制作

•通州团花剪纸制作技艺

•烙画制作技艺

•太平燕

•通州大辛庄剪纸制作技艺

•面塑

•面塑(微型)

•锡雕

•传拓技艺

•简牍书法

•金属錾刻技艺

•景泰蓝制作技艺

【特别需要关注】

烙画制作技艺:该技艺传承人为张太岭。葫芦为纸、烙铁为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上熨烫出不同韵味的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据记载,这项技艺起源于西汉。其作品线条流畅准确、形态栩栩如生,且轧烙结合,痕深色显、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太平燕:该技艺传承人为王文运。太平燕古称“耍货沙燕”。“耍货”是古时对老玩具的传统称呼,是我国独特的,有着悠久历史且流传很早的民间玩具。春燕展翅寓意春天来了,又是一年新的气象和新的开始。秋去燕南飞,人们会想念它,便制作出各种燕子,也就有了今天的太平燕。

金属錾刻技艺:錾刻技艺是利用自主开发的多种类及规格錾刀(钢刀)通过锤子的不同锤法,在金属表面进行艺术创作的传统艺术加工形式。始于商周时期,唐宋明清都有传承发展,曾作为清宫造办处工艺门类并传承至今。工具和技法是该项目的核心要素,因为不同的工具可以完成不同类别和规格的艺术创作,传统的技法,则把技术的要求做了明确的规范和表现。

锡雕:锡雕是在锡器制品的基础上,应用浮雕技法而形成的一种中国传统雕塑艺术。锡雕艺术品洁净光亮、幽雅别致、玲珑剔透、独具风韵,为人民群众所喜爱。锡雕在材料上采用纯度为99.9%的纯锡,在造型上紧凑、简约玲珑、收放自然、比例协调,通过造型、装饰、质地肌理等艺术手段来体现作品的韵味和意蕴。

【就事论事】

全民努力让非遗真正“活”下来

鹿茸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如一泓清泉,其生命力源于对文化源头的守护与开拓。当我们凝视一件千年刺绣的经纬、触摸青铜器上的斑驳纹饰、或聆听古老戏曲的婉转唱腔时,都是一场与先人、与文化、与历史的对话。传承非遗,势必要向过去追问,要从历史回望中淬炼精华,从文化根脉中汲取养分。但更要留得下、守得住、走得远。

非遗是古老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承载,是匠人精神的凝练。理解、传承非遗,仅仅了解这门手艺本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老手艺中发掘文化基因,在纵向的时间长河里找到它们的位置,在横向的文化对比中挖掘它们的价值。

沿着前辈足迹回溯探寻,是每个非遗传承人都曾经历的。追寻历史脉络,捡拾其中的吉光片羽,最终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追寻历史,不是为了复刻过去,而是为了理解其中的逻辑与智慧,从而在当代语境中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北京绢花传承人杨秀芬在材料与色彩上不断开拓,绢花不仅出现在奥运会等各大舞台上,更远销海外;京剧彩塑脸谱传承人赵楠不再局限于脸谱这一道具,而是将京剧脸谱元素融入千行百业,让传统京剧在新的领域焕发光彩。

非遗文化的追寻与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不仅仅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是参与者。唯有如此,非遗才能真正“活”在当下,流向未来。

主题策划:金 可 陈冬菊

编辑统筹:姜 煜 陈节松

本期撰写:张群琛 李若晨 谢佳航 石 峰

创意设计:沙澎泽

责任编辑:陈节松

图片摄影:常 鸣 唐 建 李若晨

来源: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