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候鸟式”求学需“双向努力”

时间:2025-04-14 09:39:00

在北京,有一类家庭像候鸟一般过着“迁徙”的生活。他们周一到周五住在中心城区相对面积不大的房子里,周末为了能到开阔的空间喘口气,再住回郊区另一处稍大的房子中。如此“折腾”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到父母心中更好的学校就读。

“候鸟式”求学一般从小学开始,可能持续到高中毕业。“候鸟式”求学固然能够让孩子进入一所重点学校,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要真正破解这一困局,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需要政府与家长的“双向努力”。

“候鸟式”求学存在一些问题。对于孩子而言,这样的迁徙式生活缩短了亲子互动时间。长期生活在拥挤环境中,孩子的心情会更加焦虑,家庭矛盾也容易显现,这可能会削弱孩子社会化能力的培养。对家长来说,生活质量可能也会降低。

从政府层面来看,优化教育资源分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重中之重。当前,在一些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导致家长们不惜代价让孩子挤入这些优质学校,从而催生了“候鸟式”求学。北京的做法值得借鉴。北京市印发了《北京市统筹主城区与乡镇义务教育学校“手拉手”结对帮扶工作方案》,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义务教育学校,促进课程、活动、师资、教研、管理等教育要素和优质资源有序流动。不少郊区纷纷“开门办教育”,提高引入标准,加大引进力度,不断创新与城区优质学校的合作模式,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布局,让学生和家长深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学校变多了、变好了。同时,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学校的评价。单一以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使得家长们过度追求所谓的“名校”。应推动教育评价多元化,使不同学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避免家长们一窝蜂地涌向少数几所传统名校,从而缓解“候鸟式”求学的压力。

家长需要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角色,要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学校的名气,而应更全面地考量孩子的成长需求。要明白,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同样不可或缺。家长也应该倾听孩子的声音,更加尊重他们的选择,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家庭氛围。

来源:中国教育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