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

1078年,出任徐州知州的苏东坡接到杭州知州赵抃的一封信,信中说自己向朝廷上书请求修一座功德观,以表彰看护钱氏家族墓的人之功德。
苏轼曾在杭州做通判,与赵抃共事。赵抃和苏轼父子三人均有交情。赵抃早年在蜀地任转运使时,与回眉州老家因母守殇的苏轼苏辙相识,一见之下对二苏颇有好感。同时也了解到苏洵为人,于是在向朝廷推荐本路人才时,抃公郑重推荐了苏洵为试校书郎。此后两人因诗有唱和。赵抃去世,其子赵屼向朝廷请求为公撰写碑文,苏轼受命写了洋洋数千言的《赵清献公神道碑》,详尽而客观地记录了抃公一生的功业事迹,此为后话。
话说苏轼在接到赵抃请写表忠观的碑文,不敢怠慢,洋洋洒洒写了八大张纸。碑文前半部分中盛赞钱氏功德:“吴越地方千里,带甲十万,铸山煮海,象犀珠玉之民,甲于天下,然终不失臣节,贡献相望于道。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于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钱氏纳土归宋之后,吴越之地避于战祸。

在碑的铭文部分,苏轼以绚丽辞色称赞钱镠功德:“奋梃大呼,从者如云。仰天誓江,月星晦蒙。强弩射潮,江海为东。杀宏诛昌,奄有吴越。金卷玉册,虎符龙节。”其背景概括为唐乾符二年(875年),浙西裨将王郢作乱。石鑑(今临安东南)镇将董昌招募乡兵讨伐,以钱镠为偏将,击败了王郢。后钱镠击败刘汉宏,又讨伐造反的董昌。壮大了势力。公元907年,朱温即位建立梁朝,钱镠称臣,被封为吴越王。
钱氏传三代五王,历八十六年,强盛时拥有十三州疆域。诸王在位时,多兴文重教,轻敛薄赋,为东南各省人民生活提供相应保障。
钱镠处乱世而选择对外和解的策略,一方面对内发展生产,保境安民。他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吴越国的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百姓平和安乐。
苏轼在碑文中对钱镠及后人的评价很高,其坦诚历史,简练概括。
《表忠观碑》一文写就之后,一直未能刻石勒碑。不久之后,苏轼转任湖州太守,彼时钱氏后人告诉他,经费不够。要他想想办法。
1079年,也就是第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苏轼被拘押入京。知杭州的邓润甫是重要的变法派官员,不可能让罪官苏轼撰碑的表忠观修建起来。
于是,刻碑的事情就一直拖着。

乌台诗案以苏轼无罪收场,苏轼被贬到湖北黄州做团练副使。一去4年。在这期间,钱氏后人要求杭州归还钱氏祖产,以便筹资修葺各处钱氏坟庙。
朝廷同意杭州每年从1354贯的钱氏祖产收益中,划拨500贯给表忠观。每年500贯,连续9年,尚不足总预算的一半(总预算12000贯)。
10年后,1089年,苏轼知杭州,开始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两年不到的时间里,他为杭州留下苏堤、三潭印月、六一泉等著名景点。但表忠观始终未能建成,成了他的心头大事。
为什么建不成,还是一句话:钱不到位。
苏轼向朝廷申请,希望将钱氏祖产每年1300贯收益,全部拨给表忠观。
苏轼离开杭州后,为表忠观申请经费的奏状获得批准。但回京次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苏轼的厄运再次来临。到绍圣元年(1094)十月,苏轼被贬至惠州。
在途中,林希、王存、陈轩先后知杭州,苏轼留在杭州的题刻,悉数被铲除。
只有陈轩还算厚道,派人将《表忠观碑》原稿寄还了苏轼。苏轼才知道自己被“退稿”了。

苏轼转手将这篇《表忠观碑》稿子送给了他的表兄。幸好送给了他仕途稳定的表兄啊,墨宝这才得以存世!不然,接下来颠沛流离的东坡先生,很可能会在路上弄丢。直到北宋灭亡,表忠观都没有机会修建完成。
南宋时,宋高宗赵构即位后提出“最爱元祐”,树立文化正统。绍兴二十九年(1159),表忠观这才修成,《表忠观碑》终于刻碑入石。这时苏轼已辞世58年了。老苏若地下有知,不知心里会如何想。
其后,这块碑先是被放在表忠观内。表忠观,旧址位于杭州西湖龙山(今玉皇山),清代以后称“钱王祠”。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1143),宋高宗赵构将自己书写的石经竖立在都城临安太学(今杭州市延安路红楼的位置)的同时,看中了苏轼的《表忠观碑》。于是高宗下诏将表忠观碑的四块重约三吨的巨石移置到太学内,作为皇帝手书石经的陪衬。
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1557),浙江总督胡宗宪在涌金门外的灵芝废寺(今柳浪闻莺内)重建表忠观,因宋石残泐,杭州郡守陈柯依据原碑,重刻表忠观碑,立于观内右廊。
清高宗乾隆二年(1737)秋,杭州府学教授余先生和他的好友赵先生查阅了大量文字记载后,确认宋刻表忠观碑仍在府学内,便组织人手,屡次翻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一处断墙下掘出了两块残碑。

1947年,金石学家陈锡钧(伯衡)又在府学旧址颓垣下发现了十片碎石。拼凑到一起后,方知为宋刻表忠观碑之第二石,也移至钱王祠保存。第一、二、四石共存三百四十八字,其中残损四十字。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钱王祠旧址被辟为聚景园。原祠中大量的碑石悉数遭到碎毁。宋刻表忠观碑被碎毁后,只剩下明刻的三块碑石,后被移入杭州碑林。2003年,钱王祠重建。明刻表忠观碑复又从杭州碑林移置到钱王祠内至今。
一块碑,经历了动荡岁月离乱承合。如今立于钱王祠内。它的故事历久弥新。苏轼绝没有想到,他在疏浚西湖留下苏堤佳话的日子里,这块碑文的命运竟然如此波诡云谲。

表忠观碑写就时,苏轼时年43岁。记载着其思想情怀的碑文因其独特的字体如今位列苏东坡“四大名碑”(《表忠观碑》《丰乐亭记》《醉翁亭记》《奎宸阁碑》)之首。其书法脱胎于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笔画劲健遒美。
明代王世贞评价:“《表忠观碑》,苏文忠公撰并书,结法不能如《罗池》,老笔亦自婉润可爱。铭词是苏诗之佳者。”
笔者觉得,与苏轼疏理西湖构筑苏堤相比,表忠观碑是东坡先生丰富人生里的一片叶子。宋“苏黄米蔡”四家里,苏东坡书法成就最高,它是一个明证。而就其文学价值,恐怕远不如其在黄州所做的《赤壁赋》那样哲思隽永,《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那样潇洒风流。但在43岁写就的碑文中,那种“先王之志,我维行之”的践行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苏轼坦然面对困境时放达坦荡的襟怀中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