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朱理学的危害(经典的程朱理学,为何却是传统文化的浩劫?)

时间:2024-11-15 08:29:56

在明朝时期,不论是身处底层的平民百姓,还是知识渊博的才子文官,他们对“程朱理学”普遍抱有反抗的态度,他们痛恨“朱程理学”的存在,认为这是违背人性的一种理念。

但是“程朱理学”仿若一片乌云,始终遮在明朝的上空覆盖积压着士大夫与阁老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思想与欲望。

那么“程朱理学”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存在是传统文化的浩劫?其实“程朱理学”最开始的起源并不是明朝而是在南宋末年时期,简而言之就是六个字:“存天理灭人欲”。

这样乍一看“程朱理学”好像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朱元璋也觉得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他开始大力推广,以至于明朝顿时掀起一股“程朱理学”的风,整得百姓苦不堪言。

但是从严格利义来说,“程朱理学”的存在不仅违背人性,更是违背了自然界的规律。它所推崇的“天理”就是我们所认可的良知,以及约束我们言行举止的伦理道德,而它灭掉的是却人类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与最原始的本能。若从如今的思想来看的话,这种皇权统治下所需要的哲学精神束缚,无异于是在控制抹杀当时百姓们的主观思想。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有情感有思想,但“程朱理学”却是想要将活生生的人完全变成一个毫无欲望的、按部就班的人。

一、“天理”与“无极”思想

追溯到最开始,“程朱理学”的雏形是在北宋时期,两位儒家弟子因为他们师傅观念的分歧产生了“天理”与“无极”两个思想。他们的师傅正是大名鼎鼎的《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周敦颐不止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更是宋朝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在他的研究上,一本名为《太极图书》的书代表着他的理念横空出世。

而周敦颐的两个弟子程颐和程颢,因为王安石发动的“熙宁变法”,他们作为儒家的代表被宋神宗贬去职务,发放到洛阳改过自新。这让程颐和程颢两兄弟一下子清闲起来,他们除了研究儒家思想之余,还会与师傅周敦颐一起讨论哲学。

《太极图说》这本书被两兄弟翻来覆去的观看,他们沉浸在周敦颐的思想中,沉浸在其中的“无极”理论。并且在这之上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这就是“理”的概念,同样也是后期让人避之不及的“理学”雏形。

周敦颐与他的弟子程颐、程颢都认为,在这个世界存在一种自然规律,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不可逃脱,但是程颐、程颢又与他们的师傅周敦颐的观点不同。周敦颐将这个规律称之为“无极”,程颐、程颢将其称之为“天理”。

同时这也是最为纯粹的“天理”,程颐、程颢认为人要完全做到“天理”,那就必须摒弃“人欲”,人的生活不应该只沉浸在吃喝玩乐中,而是要遵循“天理”,探讨“天理”。这样的理解不得不说十分病态,“存天理,灭人欲”既是程颐、程颢两兄弟提出的思想,同样也是“程朱理学”中最纯粹、最中心的思想,他们不断的挖掘天理,对他们而言这是学习“理学”的过程,也是在逐步抛弃人的本能的过程。

虽然后期程颐、程颢两兄弟观念产生分歧,但是他俩的本质都是推崇“天理”,而好笑的是他俩分歧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因为美女。在一次受到他人邀请兄弟二人参加宴会,在宴会途中主人给兄弟二人分别献上两位美女助兴。

对此程颢反应欣然接受,但程颐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怒气冲冲,等到回家后,程颢面对程颐的指责却是十分不理解,他毫不在意道:“怀里有美女,心中有美女;怀里没有美女,心中自然也没有美女。”。

程颢的观念偏向“人性本善”,认为人的本性就是“天理”,只要后期多加约束,那么“天理”就能一直存在。但是程颐的观念与他恰恰相反,程颐觉得“天理”并不在人的心中,我们需要通过学习去了解“天理”,感受“真理”。

而他们不管如何分歧对立,他们始终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正确的。当时北宋的理学大师张载用了四个观点讲述了这一道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只能说“程朱理学”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从根本上它的观念就是错误的,它是不容于世的一个错误思想。

二、“程朱理学”的形成

等到了南宋时期,朱熹继承了“程朱理学”,并且不断的完善与扩充,最终形成了完整的“程朱理学”体系,而后大力推广。

朱熹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两个敌人,是两个不能相容的存在,人的心中存在“人欲”就是对“天理”的亵渎。正是因为“人欲”的存在,才有贪婪、懒惰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才导致了国家的动荡,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只有灭掉“人欲”,像他一样追寻“天理”,遵循“天理”,国家才会趋于稳定,才能富强安康。

为了更好的宣扬他的“程朱理学”思想,朱熹编写了一大堆“人欲”与“天理”互不相容的语句,表达了“人欲”的丑陋,比如说“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等等。

不得不说朱熹在文学上的造诣是极高的,他对“天理”的追求也是真的,这些呕心沥血写出来的词句包含着他深深的情感。但是这些都是错误的,尽管它很“美”,听起来很“热血”,但是他激发的是我们错误的冲动,是泯灭人性的存在。

站在朱熹的角度来说,他的想法无疑是美好的,等到全部人的邪念与欲望全部革除干净,剩下的都是纯净的心灵,是一个个助人为乐、品格高尚的人,这样的社会是乌托邦,既美好却又不可能存在,只存在于他的幻想中。

每一件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正如人类的七情六欲,假设人类没有七情六欲,那么他还是人吗?不妨说他是一个遵循严格道德标准的机器人。

感性与理想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人的思想,正如太极一般,阴阳协调,互补互助。过大的欲望是一件坏事,因为它会促使人类生出阴暗的想法破坏社会,但同样的,人类心中的理性会适时出来压制我们贪婪的欲望,以社会的秩序与时代的文明扼住我们的想法,使得理性与欲望达到一个平衡。

但是良好的欲望却可以促使我们有效竞争,正如恩格斯所说:“卑劣的贪欲是文明时代从它存在的第一日起直到今日的动力。”

南宋时期,朱熹凭借自己的理论与堪称洗脑式的宣传,渐渐的将“程朱理学”推广之后,形成一股风气。

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于覆灭的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王朝,不管是风俗习惯还是生活习性,又或者是推崇的礼节,对汉人来说都难以适应。

正想改变风气的朱元璋在听闻“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后,朱元璋眼睛一亮,他认为当时的社会缺少的就是这种思想,朱熹的极端思想恰恰符合了朱元璋的心意。于是在朱元璋的推动下,本该灭绝在历史中的“程朱理学”再一次攀上高峰,登上圣坛。

但是并不是全部人都推崇“程朱理学”,正如并不是全部人都是一心一意为朝廷好一样。面对这样一个错误的思想,终于有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一个不知名的儒生冒着胆向当时执政的永乐大帝—朱棣,呈上自己的奏折,里面洋洋洒洒写了一堆,中心思想为:“程朱理学”不符合圣人之道。

但是作为朱元璋推崇的理念,在当时的明朝,“程朱理学”已经盛行一时,不论它是对是错,是极端还是正常,朱棣都已经不可能修改。而后这位斗胆上奏的儒生受到了朱棣的惩罚,在被鞭打后,明朝再也无人敢质疑“程朱理学”的正确与否。

其实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程朱理学”就已经错了,春秋时期尚且有百家争鸣的时代,反而到了明朝,人民逐渐被统一思想失去自己的言论自由,这何尝不是一种时代的悲哀?每一个文人都有每一个文人的思想,有的对,有的错,但是不管如何都不应该以权势来左右思想。

并且“程朱理学”虽然是由儒家的程氏两兄弟发明出来的,但是它却不是儒家,更不是儒家的分支。儒家思想从来没有说过“存天理,灭人欲”。对于“程朱理学”这一极端的存在,是程氏两兄弟自己研发而出,是他们口中的“圣王之道”。

并且后期时人们痛恨的封建思想,虽然都是儒家背的锅,但是实则是盛行明朝与清朝的“程朱理学”,而非是真正的儒家,也并不是孔子的言论。

三、“程朱理学”的弊端

随着时代的发展,“程朱理学”的言论也逐渐扎根在王朝,对人们进行荼毒,它的“灭人欲”,它的“存天理”,在初期时虽然有效的帮助朱元璋扶正社会风气,但是在“程朱理学”一步步推广与变化后,在极端的“天理”基础上,其余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伪善”,因为推崇“灭人欲”,以至于当时的百姓一度在表面变成毫无欲望的圣人,他们无欲无求,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那些隐藏在心中的阴暗想法被他们虚伪的掩藏起来,“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说的就是当时那个时代,

还有一点就是对女子的约束,他们的“天理”仿佛只针对女性一般,他们在《明史》中以“烈妇”等来描述当时的女子,固然青史留名,固然高风亮节,但是他们忘记了对女性的剥削。

男性可以娶妻可以纳妾,可以流连青楼毫不顾忌家中妻子,但是女子不行,她们要忠于丈夫,要从一而终,她们的名节大于一切,她们的生命卑微不堪。

对于这样病态的思想,很多人都纷纷震惊对此表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程朱理学”是借刀杀人,不仅是文化的浩劫,更是拿起文化的屠刀挥向无辜的人民。就像清代学者的戴震所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认为程朱理学是“以理杀人”。

又或者是亲眼目睹三妹因为理教而死的袁枚:“男女者,人之大欲也,亦人之真情至性也。”

他们直击“程朱理学”的痛点,却又无可奈何。

作为建立在儒家思想上,进一步发展而出的“程朱理学”,它与儒家思想都拥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只能在盛世发挥作用。毕竟身处乱世能活下去的人民早已流离失所,早已抛弃人性道德,只有这样才可以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存活,儒家思想是这样,“程朱理学”更是如此。

回望儒家思想的发展理想,在汉朝统一时就曾盛兴数百年时间,一度被世人推崇,被皇帝作为必修的课程传授皇子。但是等到盛世结束,迎来合久必分的乱世,儒家却销声匿迹不见踪影。直到隋唐时,儒家再一次出现众人的眼中,然后这个朝代还没有持续多久,等到唐朝灭亡后,随之而来的是更为混乱的五代十国,儒家再一次销声匿迹。

直到赵匡胤结束两百多年的动荡,黄袍加身立国为宋后,儒家再一次出现,此时的儒家开始偏向“天理”,也就是后期的“程朱理学”。

此刻的“天理”并没有被推崇,程氏两兄弟的想法依旧不是主流,甚至因为泯灭人性的“灭人欲”还一度遭到迫害。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公元1314年,元朝的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在推崇汉化时竟然用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科举,而作为推崇“程朱理学”并且发扬“程朱理学”的朱熹,他的思想连同他的《四书集注》一起,展现在世人面前。

因为有元仁宗的推广,这个病态的“程朱理学”竟然人人争相效仿,一度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而作为正常的儒家思想却逐渐隐没在世人眼中,直到蒙古人的普及,那时的中原人民这才记起来儒家。

四、时代的可悲

等到元朝覆灭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接受了元朝的科举,同样也接受了“程朱理学”并且被它深深吸引,于是“程朱理学”延续元朝再次成为科举内容,成为主流思想,那些正确的圣人思想反而成为误国误民的错误思想。

在朱元璋的强制要求下,那些抵制“程朱理学”的读书人一边看着堪称“跃龙门”的科举制度,一边看着完全错误的“存天理,灭人欲”,他们的内心不得不接受“程朱理学”,摒弃自己心中原来的理念,心甘情愿的做思想的奴隶。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程朱理学”不仅是主流,更是扎根在当代读书人的脑海中,一步步的传承与发展下去,慢慢的变成“伪善”的圣人。

这无疑是可悲,明明是错误的思想却因为皇帝的推崇,社会的形势所逼,变成人们心中的真理,久而久之那些本该正确的思想却成为人们心中的异类。

正是“程朱理学”的存在,等到明朝时期,此刻的中国开始逐步趋于保守,虽然稳定但是缺乏创新,虽然开疆拓土虽然皇帝建功立业创造盛世,但是此刻的明朝却不复唐朝的风华。它是强大的,同样也是坐井观天。它困于“程朱理学”,它的强大只建立在原始文明的基础上,缺少时代的创新,但是世界并不会因此停下脚步,它以绝对稳定的速度慢慢的抛弃停滞不前的明朝,让这个强盛的王朝停留在历史中再也追不上时间的脚步。

从这可以看出,“程朱理学”的优点在于禁锢人类的思想,虽然不同于清朝的“文字狱”,却也八九不离十,虽然社会安定,国家稳定,但是随之而来的弊端就是社会没有创新,人人循规蹈矩。从短期角度看,“程朱理学”固然成功,它帮助朱元璋建立稳固的秩序,更好的开创文明,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程朱理学”是失败的,它桎梏了明朝的发展,影响了国家的前进。

并且,“程朱理学”不仅仅是认识“天理”,它更是一个诵读经典的过程,不断的学习“天理”,完善“天理”,直到最后,寒窗数十年的努力造就了完全失败与错误的想法。而那些没有学到精髓的“天理”文人,他们不理解“天理”却盲目的推崇天理,以至于等到最后满口仁义道德。

“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被他们逐渐忘记,他们沉浸在虚荣之中,他们用自己苦学多年的知识提笔写下一句句振奋人心的口号,他们人云亦云,他们不知道“天理”,也不想知道“天理”,他们仿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张口“天理”,闭口心里满是肮脏。

早在朱熹推崇“程朱理学”时就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是很快的这个问题就被人山人海的推崇声掩埋。

“程朱理学”是可悲的,身处“程朱理学”时代的人民同样也是可悲的,他们不得不收起自己的欲望,戴上伪善的面具行走在人间。这是封建王朝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